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档案史志

《民乐年鉴2021·丰乐镇》

来源: 作者: 民乐县史志办 日期: 2023-02-27 10:25

【概况】   丰乐镇位于县城西16公里处,东与顺化镇接壤,西与新天镇相邻,南靠肃南县马蹄藏族自治乡,北依六坝镇,总面积11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500米,年降水量310毫米;气候冷凉,年均气温3.5℃,无霜期130天。山旱地较多,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农作物易遭受冰雹、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全镇辖武城村、易湾村、何庄村、卧马山村、白庙村、张满村、新庄村、双营村、刘庄村、涌泉村等10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391515320人。耕地面积4.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4.53万亩。2020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37元。

【脱贫攻坚】   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扎实开展“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和“五大”专项提升行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目标全面实现,镇村两级医疗机构软硬件设施建设全部配备到位,饮水安全指标全部达标。积极动员扶持农户大力发展中药材、马铃薯、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特色种植面积达4.2万亩。按照“因人施培、因岗定培、因产施培”的原则,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钢筋工、焊工培训8场次756人次,推送就业岗位信息1512条,输转就业1326人;针对部分不能外出的劳动力按照就地就近原则,选聘环卫保洁、护林护草、爱心理发等公益性岗位182人。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全力做好搬迁户教育、医疗、就业等后续工作,全镇134530人易地扶贫搬迁户已全部搬迁至县生态工业园区圆梦园小区入住。按照“应贷尽贷、应补尽补”的原则,累计为全镇454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097.5万元,兑付“五小产业”补助资金34.5万元。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挂牌督战行动,紧盯4户“边缘户”,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原则,成立工作专班,精准制定帮扶举措,415人“边缘户”均实现了稳定增收。深入开展检视清零行动,拆除闲置危旧房107户、附属危房34户,加固维修附属房屋4户,拆除维修围墙1923722米,改造刘庄、新庄门面170户,视觉贫困全面消除。以问题整改补短板为抓手,充分发挥镇村干部在问题整改中的主力军作用,采取“责任制+清单制”模式,全面整改中央巡视“回头看”、省委专项巡视和全市脱贫攻坚检视清零交叉检查等各类反馈问题143项。

【生态搬迁】   坚持把生态宜居搬迁作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县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破解点”和补齐民生短板、放大生态优势的“着力点”,严格落实镇、村、组干部“联户包抓”工作责任制,全程跟踪办理合同签约、贷款审批、贷款发放、务工就业等工作,全方位解答消除农户疑虑及后顾之忧,以责任倒逼调动镇村组干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动生态搬迁贷款办理进度。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57名党员干部率先完成贷款办理;示范带动全镇504户搬迁户完成合同签订,合同签订率100%

【乡村振兴】   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穿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原则,以集镇所在的张满村为中轴,深入推进“三大革命”、特色产业培育、乡风文明建设,全镇呈现出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民生保障不断夯实、乡风文明不断向好的良好局面。持续壮大特色产业,种植中药材2.8万亩、马铃薯8000亩、绿色有机豌豆2500亩,种植菜心、大豆、菠菜等特色制种3500亩,建成中药材对比试验田1500亩,种植食用菌1200亩,建成恒昌菌业交易市场及2000吨冷藏库1处,试验培育新品种食用菌1个。不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采用“以水带肥、以肥促水、水肥耦合、高效利用”的技术,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在刘庄、何庄、涌泉等村建成高标准示范点3个,面积0.67万亩,占全镇总播面积的15% ;完成刘庄、白庙渠系配套2.1公里,修补蓄水池1处,盘活104座设施农业大棚;完成双营、刘庄村自来水管网改造26公里。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攻坚引领作用,深入推动“四抓两整治”工作,从严从实落实好“三会一课”“固定党员活动日”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全面做好后备村干部教育培训及帮带工作,改扩建村级活动阵地1处,打造党支部建设标准化示范点2个,高质量打造党群服务中心10个,创建刘庄村“乡村振兴红旗村”,实现村级阵地全面提升。全面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新当选的“两委”班子与上届相比,年龄、学历实现了“一降一升”,“一肩挑”比例达90%。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全面加强矛盾调处、红白理事、道德评议等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开展乡贤述德、教育培德、家风立德等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有效遏制高价彩礼,厚养薄葬、新事简办等文明新风浸润人心。

【人居环境整治】   持续推进农村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以镇人居环境服务中心为依托,大力推行“一支队伍、两方投入、三项措施、四类制度”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尾菜处理利用、农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三大行动”,全力抓好“六改”“四清”“四禁烧”和“清洁村庄”创建工作,切实做到垃圾收集运转、无害化处理和环卫日常保洁“三个全覆盖”,武城、易湾、何庄、刘庄、涌泉村顺利通过市县两级“清洁村庄”创建验收。年内修建垃圾中转站13个、垃圾临时堆放点35个,设立警示标牌130块,配备保洁员102人,配套压缩车1辆、垃圾清运车1辆、电动环卫车23辆、手推式环卫车100辆、大型垃圾斗53个、垃圾箱2300个,全镇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生态保护治理】 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完成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浅山区植被恢复项目3万亩,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项目人工造林100亩,在民南公路交通大林带栽植樟子松、长枝榆、金叶榆、海棠等树种2万多株,配备专兼职护林员182名,加强退耕还林区域的管护及林地防火工作,并为他们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充分调动了护林员工作的积极性。探索推行牲畜集中养殖和户内舍饲养殖模式,在何庄、武城、易湾等沿山村修建高标准养殖小区12个、养殖暖棚1200间,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群众收入双赢。把生态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以青龙山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建成集游乐、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6家,全年接待游客10人,创收160万元。持续开展蓝天、净土、碧水“三大保卫战”,全面推行环境监督清单化管理,持续强化煤炭市场、秸秆焚烧、扬尘污染管控,镇域内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民生保障】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切入点,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病医疗救助、特困群众救助等保障机制,完成低保调整243614人,累计发放低保金549.01万元、特困供养资金50.75万元、临时救助资金14.8万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各行业、领域的安全检查,安全生产工作保持良好态势。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健全完善镇村法律服务体系,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创新落实“枫桥经验”,深入开展“积案集中攻坚”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全年调处化解群众来访及上级转交办矛盾纠纷35起。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镇排查线索3件,移交派出所侦办2件,正在调查核实1件。

【自身建设】   制定出台重大事项议事决策规则,自觉接受镇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标准办结人大代表建议4,办结率100%,人大代表满意率达100%。坚持把抓实干部作风建设作为推进重点工作的有力推手,狠抓工作纪律不放松,进一步强化镇村干部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激发干部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坚持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干部在一线锻炼,集中精力推进脱贫攻坚、生态宜居搬迁、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实施。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坚持立足全面,既突出关键少数又面向全体党员,强化班子成员对各自分管领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确保管党治党有重点、无盲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委相关规定,对腐败和作风问题采取“零容忍”,年内举办廉政党课、警示教育等活动20场次,新出台和修订完善各类制度9项。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集体廉政谈话8次,约谈85人次,与领导干部谈心谈话48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