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620722024/2022-00012 | 发文字号 | |
关键词 | 发布机构 | 民乐县科技局 |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责任部门 | |
生成日期 | 2022-01-19 08:59:06 | 是否有效 | 是 |
2021年,全县科技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省、市目标任务和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紧盯全县重点工作任务落实,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为核心,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配套出台《新时代民乐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技术制高点落实方案》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完整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加强对政策支持执行和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科技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和平台建设等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二)科技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充分发挥引导资金杠杆作用,不断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积极落实“十强双百”、“黄金十八条”等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奖补资金80万元;谋划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7项,成功争引民生科技专项——乡村振兴专题项目资金15万元;争取高新技术企业奖励资金100万元,众创空间奖励资金30万元;县财政每年预算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资金30万元。鼓励企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0.94%。探索实施“揭榜挂帅”制项目试点,推荐申报重大项目2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以民乐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不断加大引进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力度,筑巢引凤,集聚创新型人才,加强科技攻关,完善科技服务功能,增强科技创新平台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力,推动我县企业高质量发展。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4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5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四)院地院企科技合作成果丰硕。紧抓沿海等地区产业转移机遇,以产品研发、工艺创新、成果转化、人才支撑为重点,与甘肃农业大学、北京罗瑞生物集团、上海博令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共建科技研发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促成诚泰药业与省农科院、鑫垦农业与市农科院等企业达成科技合作项目5项。
(五)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实效。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引导企业进行专题对接,全面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助推产业提质增速。甘肃天润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马铃薯主食化品种筛选及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组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开展省市科技成果登记工作和技术交易合同登记,完成登记省级科技成果11项,技术交易额达4亿元。组织锦世化工等企事业单位参加2021年职工技术成果奖和“五小”创新成果奖的评选工作,其中7家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获奖。积极组织鼎信陇源、恒宇华威等企业参加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鼎信陇源入围并准参加复赛。
(六)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协助海升集团引进荷兰等国6名外国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引智引才基地1处,申报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1项。开展新一轮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聘任县级科技特派员152名到相关企业、示范基地、经济实体等地开展科技服务,有效发挥了科技人才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协同县委组织部委托县晶国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举办科技特派员培训班1期,夯实了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能力。
(七)科技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邀请省级专家学者对海升集团、众智众创等20多家企业指导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组织县域企业参加张掖市企业家大讲堂学习交流学习和第六届科普讲解大赛,有效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以“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科技创新政策、成果,在全社会营造了关注和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层次不高,辐射有限,基础设施、技术支撑、科研团队、投融资保障等承载力和服务功能不尽完善,孵化作用未能真正凸显。二是企业科研经费短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人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相对滞后。三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度合作不够深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缺乏平台,优势资源开发走向产业化存在诸多限制,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没有形成稳定有效的合作机制。
三、2022年工作计划
(一)提高服务质量,着力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行动方案,持续优化科技政策环境和创新生态。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最大程度发挥政策的驱动效应。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争引科技项目,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认真研究对接国家、省、市科技发展方向和支持重点,紧紧围绕全县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精心谋划、精准申报,规划争取实施一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创新性推广“揭榜挂帅”做法,梳理影响产业创新、链条延伸的瓶颈制约,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研发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年内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
(三)培育创新主体,健康有序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完善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布局,培育和提升一批层次结构合理,功能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平台,力促各类创新要素有效配置、高效利用,有效支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发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在科技引领、产业聚集等方面的载体与平台作用,探索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壮大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保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后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创新型企业4家,入库科技型企业30家。
(四)推动协同创新,切实做好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与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兰州大学祁连山研究院、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合作,支持在生态修复治理、旱地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支持园区、企业加强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所新一轮院地院企合作,大力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创新潜能加速释放。加强基础应用研究,着力攻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
(五)创新工作措施,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抓手,依托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海升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等项目,培育寒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加快推进新兴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强化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促进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转化应用技术成果,为科技型企业解困纾难,推进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年内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达到3亿元,新转化应用科技成果10项。
(六)做好引导协调,持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特派员激励政策,拓宽科技特派员来源渠道,引导科技特派员到乡村领办企业、兼职服务,积极培育科技特派员示范点、示范基地,助力乡村振兴。举办科技特派员及其管理人员培训班,提高科技特派员精准服务和带动产业发展能力。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探索形成引才引智工作新机制,加强引智平台建设,构筑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和引进国外人才智力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