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其他法定信息>>科技创新

民乐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部门座谈会发言材料

索引号 620722024/2021-00120 发文字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民乐县科技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1-03-19 14:50:17 是否有效

一、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现状、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构想

我县具有科研与技术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有2个,即民乐县生态工业园区中药材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园、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园。

民乐县生态工业园区中药材产业创业创新孵化园。该孵化园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公益性为主的运作方式,是以“西部药都”发展目标打造的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稳定开放的中药材市场。园内设有中药材电商平台、信息管理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了种植、加工、贮藏和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并于2017年成功举办“中国张掖(西部药都)第一届陇药博览会”。该孵化园于2017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面积212875,现入驻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45户。

民乐县生态工业园区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园,该孵化园是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总体要求建设的集生产、生活、服务、办公和技术研发为一体的综合创业孵化基地。处于园区核心位置,涉及高载能产业、智能电网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等领域,重点打造集聚效应明显、服务功能完善、特色产业突出的综合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园内设众创空间“民乐创业谷”、“化工新材料孵化器”以及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民乐科技分园等功能区域。该孵化园于2016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面积271559,现入驻企业数19户。

下一步,按照“产业集聚、创新驱动、示范引领”的原则,大力培育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兴业态,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支撑,逐步形成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孵化园等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园区平台作用和聚集效应,不断提升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孵化园和中药材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孵化园建设运营水平,加快滨河集团高原生态科技创意产业园和锦世化工低碳新型材料产业园续建工程。

二、 “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及“十四五”构想

(一)“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县科技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2017年民乐县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2018年民乐生态工业园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甘肃省民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8年民乐县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省科技厅考核验收,评为优秀等次。一是积极指导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2项,争取科技创新奖励资金1543万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逐年增加。二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科技创新型企业5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众创空间1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科技创新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三是拓展科技合作领域,促成40多户企业与省内外30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31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或中试,技术交易额达15亿元,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四是持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建设,认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户,扶持知识产权服务代理机构2个,我县被确定为中国(甘肃)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工作站。五是强化科技服务,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创新联盟,初步建成以产业园区为核心、以孵化器为平台、科技型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开放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六是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特派员500多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活力。

(二)“十四五”科技工作构想

1.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厚植发展优势,强化科技赋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和全产业链建设,积极创建创新型县。

2.发展目标:科技与经济结合进一步深化,创新驱动经济转型作用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等重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省领先的创新型城市。

3.主要措施:围绕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深入推进各类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和有效聚集,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品质打造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增强科技创新基础支撑能力。拓宽院地院企科技合作渠道,推动政产学研用联动发展。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接、激励、推进和保障等体制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人才聚集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