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620722023/2025-00015 | 发文字号 | |
关键词 | 发布机构 | 民乐县发改局 |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责任部门 | 民乐县发改局 |
生成日期 | 2025-02-19 17:59:35 | 是否有效 | 是 |
政策文件链接:民乐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
起草背景:《民乐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民乐县生产性服务业2025年工作计划》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县第三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制定的计划。
形成过程:1月下旬会同相关单位进行材料征集和数据整理,2月7日形成初稿并首次在协同网征求意见,2月11日在民乐县人民政府网公开征求意见,2月17日组织各部门召开意见征求会,汇总以上意见对两个《计划》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稿。
《民乐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聚力发展科技、仓储物流、信息技术、现代金融、商务会展、人力资源、节能与环保7大领域 ,实施“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融合转型、主体培育动能、要素集聚提效、品牌塑造提质、场景营造共享”6大行动,锻造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到2027年,力争培育1家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1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企业,全县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经济规模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比重更加合理。第一部分科技服务。到2027年,科技服务业营收达到0.08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5家以上,全县知识产权代理机构达到3家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0件以上。第二部分仓储物流服务。到2027年,建成仓储物流园区1个、库容2000吨以上农产品保鲜预冷库(冷藏库)5个,新增物流企业2家。第三部分信息技术服务。到2027年,培育信息技术服务企业1家以上,建成数字化、智能化项目2个,全县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0.6亿元。第四部分现代金融服务。到2027年,金融服务业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县贷款金额达到150亿元,保费收入达到5亿元。第五部分商务会展服务。到2027年,全县会展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举办会展活动累计超过1000场次,大规模专业商务会展活动超过15场次。第六部分人力资源服务。到2027年,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营收达到0.7亿元,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业规上企业达到3家以上。第七部分能环保服务。到2027年,全县新增医废处置企业1家,垃圾处理和再回收利用企业1家。
《民乐县生产性服务业2025年工作计划》紧盯全省“七地一屏一通道”建设和全市“一屏三地”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力争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主体有所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有所提高。主要有七项重点任务:(一)强化科技创新服务。落实《民乐县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措施》政策,力争财政科技支出达4000万元以上,全社会研发(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0.5%以上。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3家。(二)升级现代物流服务。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新增仓储面积10000平方米。优化城乡配送网络,新增80个村级物流服务点。培育1家营收超2000万元的物流龙头企业。(三)壮大数据信息服务。新建100个5G基站,实现乡镇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力争培育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1家以上。拓宽县域农副产品电商上行渠道。培育壮大“乐民优品”区域电商公共品牌,开展12场次以上直播带货活动,举办2场次以上电商人才培训,培育百名专业电商人才,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亿元以上。(四)激活现代金融活力。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期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促进交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推出多种供应链金融产品,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发挥“信易贷”等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打造“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五)拓展商务会展服务。促进会展与商务、文旅、体育等深度融合。组织开展更多文化惠民演出、民俗活动、非遗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举办或联合承办大型会展活动2场以上。宣传民乐县会展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会展活动等,提升民乐会展的影响力。(六)优化人力资源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实现岗位精准匹配率提升至80%以上,持续拓展劳务基地,城镇新增就业达到3300人以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就业人数的30%以上。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培训400人次以上,及时落实职业培训补贴。(七)拓展双碳环保服务。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建设林下中药材基地2000亩,不断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建立健全高耗能企业能源与碳排放监管体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低效设备。以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作为有力抓手,实现城乡物流低碳节能。加快实施“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项目,争创国家“三北”工程综合示范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深入开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