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草案意见征集反馈>>草案意见征集

民乐县关于区域品牌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

索引号 620722047/2025-00038 发文字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民乐县工信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民乐县工信和商务局
生成日期 2025-03-03 10:16:19 是否有效

政策解读链接:关于《民乐县关于区域品牌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的政策解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品牌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产业〔2022〕1183号)、《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甘味”品牌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甘农市发〔2022〕2号)和甘肃省商务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促进中药材流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2023-2025 年)等 7 个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商务办发〔2023〕315 号)等文件精神,推动我县品牌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品牌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质量第一、创新引领,紧紧围绕拓展现代农业发展“六个空间”,持续壮大戈壁农业、马铃薯、中药材、脱水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以“甘味”品牌为牵引,地方区域公用品牌为主导,企业商标品牌为支撑,“三品一标”产品为基础的品牌发展体系,塑造田园民乐品牌,拓展重点领域品牌,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促进品牌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到2027年,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10个以上,创建“甘味”企业商标品牌4个以上、区域公共品牌1个、劳务品牌1个,不断推动民乐县区域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加强重点领域品牌培育

(一)打造提升农业品牌。围绕持续壮大戈壁农业、马铃薯、中药材、脱水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建立完善农业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推动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持续推进两个三品一标建设,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借助金张掖品牌平台,积极组织企业申报金张掖区域公用品牌目录,择优推荐玉米种子、蔬菜、肉牛、奶制品等产品分别纳入张掖玉米种子、金张掖夏菜、张掖肉牛、张掖乳制品等金张掖品牌目录,实现由农业产量大县向农业品牌大县的转变,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竞争实力强的知名农畜产品品牌。(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县林草局、县卫健局、县市场监管局、县科技局、县自然资源局,各镇)

(二)培育壮大工业品牌。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建材及轻工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促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上档。鼓励化工产业、建材、食品行业等加大技术研发、创新力度,加大传统产业三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步伐,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培育酒类、中药材、马铃薯等一批兼具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力的制造业品牌。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责任单位:县工信和商务局、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市场监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 

(三)做强做精服务业品牌。持续推动金融、物流、研发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人力资源、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推动商贸、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家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实现高品质、多样化升级。鼓励文化旅游、健康医疗等服务产业应用新技术、引入新业态、发展新场景、探索新模式,强化标准化建设,创建一批民乐特色服务街区、景区、演艺和文创品牌,促进我县现代服务业品质升级。(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科技局、县工信和商务局、县民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生态环境局民乐分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教育局、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县卫健局、县市场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民乐监管支局)

(四)系统提升区域性品牌。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持续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品牌建设,积极打造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区域品牌,培育一批产业名企、品牌名企。加强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和推广,推动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有机融合,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以牛羊肉、紫皮大蒜、中药材等本土“甘味”农产品和老字号企业为抓手,逐步夯实品牌基础,打造“乐民优品”区域公共品牌,通过“乐民优品”区域公共品牌实现“五统一”(统一标准、检测、包装、宣传、售卖),让更多更好的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打通品牌产品多渠道销售,形成各产业绿色供应链体系,扩大县域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公共品牌的竞争力。(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工信和商务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融媒体中心)

三、夯实品牌建设基础

(一)做精做优产品品质。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和农畜产品“三品一标”质量建设,积极开展绿色、有机等农畜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工作,持续推进“民乐紫皮大蒜”“民乐板蓝根”“民乐马铃薯”“民乐羊羔肉”等知名地理标志商标品牌的培育、注册和管理工作,夯实农业品牌发展基础。高质量开展农产品信息追溯和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数字化管理,推行农产品条形码制度,产地准出证明或二维码标识,建立产销区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大农产品和畜产品质量检测,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完善监测手段,提高监测能力,杜绝有污染、不安全的农畜产品流入市场。(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林草局、县市场监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各镇)

(二)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根据行业标准和生产需要制定粮油、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草畜、林果等产业地方性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做到产业发展“有标可依”,建立起既符合我县实际又与行业标准接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严厉查处违禁农药、添加剂等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等违法行为,推行动植物疫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加强产地环境检测和耕地质量提升保护,建立健全检测结果通报制度和质量诚信体系。(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草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公安局,各镇)

(三)丰富区域品牌内涵。深挖农产品文化内涵,以“文化+品牌”“创意+品牌”“生态+品牌”等新模式、新业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灰山文化和丝路文化内涵,嵌入祁连山生态农产品中,加大产品包装设计和科技研发力度,突出呈现高原生态、传统风俗等多元交融文化优势,多层次丰富创新品牌农产品升级换代,让文化“活”起来,区域“火”起来,农民“富”起来。(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融媒体中心、工业园区管委会,各镇)

(四)加强商标品牌保护。加大商标品牌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市场监管“铁拳”、版权“剑网”、公安“昆仑”等专项行动,建立完善跨部门跨区域商标品牌协同保护机制,畅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对知名商标、驰名商标、地理标志等商标侵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和商务局、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县公安局、工业园区管委会,各镇)

四、持续扩大民乐品牌影响力

(一)拓展品牌线上销售。借助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搭建农业品牌线上销售平台,加强与省级“甘味”品牌运营中心和“金张掖”品牌农产品网络零售新平台合作交流,引导企业在京东、淘宝、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农业品牌产品旗舰店、特产馆,引导电商企业线上销售民乐紫皮大蒜、杂粮、粉丝、马铃薯粉条、中药材等品牌产品,创建工厂直播带货与田间地头直播带货相结合的线上销售模式,拓宽品牌产品销售渠道,多角度展示宣传品牌产品的特色和产品优势,打响民乐农特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在线上平台开设农特产馆,通过线上销售酒类、紫皮大蒜、马铃薯粉条、中药材等农特产品,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300万元以上,且由县级农特产馆统一供货的企业,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予以支持,按照销售额的5%奖励,最高不超过30万元。责任单位:县工信和商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草局、县妇联、县总工会、团县委、县扁都口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园区管委会,各镇)

(二)探索线下销售新模式。鼓励企业设立品牌消费体验馆、新产品发布中心、创意设计坊、产地品牌创新工厂等多种形式的品牌农产品直营窗口,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营销场景,支持“甘味”企业商标品牌主体和“乐民优品”区域公共品牌主体在兰州、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建设线下消费体验馆,开展各类美食欣赏、品尝等体验活动,并现场指导消费者制作或品尝美食。支持经营主体有针对性地与供应链平台、新零售平台、大型农批市场、学校、超市等开展供销合作,利用价格优势开展薄利多销,促进品牌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对在县域外建设农特产品线下消费体验馆或特产馆,经营我县农特产品品种至少有20种以上,展示展销区面积在50㎡以上,功能布局、货架陈列、商品摆放、形象展示等方面均鲜明体现民乐元素,且由县级农特产馆统一供货的企业,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予以支持,按照供货量总金额的5%奖励,最高不超过30万。(责任单位:县工信和商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草局、县供销联社、县扁都口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园区管委会,各镇)

(三)农文旅融合促进品牌销售。深度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推进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乡风民俗等元素融入农业品牌,开发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和纪念品,打造“特色农产品+文旅品牌活动+文化演艺+民间美食+旅游体验”为一体的文体旅融合产业。持续开发“生态休闲观光游”“科普拓展研学游”“红色基因传承游”等主题旅游线路,在景区内建设特色农产品体验馆、品牌产品销售中心等,展销中药材、蔬菜、马铃薯、杂粮、林果等系列品牌农产品和非遗、民俗、研学、康养旅游产品,让消费者更好地感知和消费民乐农产品和文旅品牌。(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草局、县融媒体中心、工业园区管委会,各镇)

(四)深入挖掘“老字号”品牌价值。健全“老字号”传承体系,积极开展地方“老字号”评定工作,构建分级培育体系,培育一批“老字号”企业。支持老字号企业建设符合传统工艺要求的生产、加工、配送基地和研学基地,参加各类品牌展会,线上线下渠道宣传“老字号”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展览展销、文化体验和消费促进活动,扩大市场影响力。鼓励引导“老字号”企业进入特色商圈、商业街区和旅游景区等开设体验店、专柜,激发“老字号”创新活力,探索灵活多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拓展线上品牌营销,挖掘品牌价值。对品牌创立时间30年以上、主营业务连续经营20年以上,经营状况良好、行业带动较强的企业,且在升级营销模式、促进老字号创新和提升品牌信誉上取得显著成效的,对照省市相关政策,优先推荐申报“老字号”项目。(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财政局、县工信和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工业园区管委会)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要切实明确职责分工,密切协作配合,制定措施办法,抓好贯彻落实,不断加大品牌培育投入力度,为品牌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加大品牌建设政策扶持,加强品牌建设政策与相关规划及产业、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的协调联动,推动资金等各类资源向优势品牌企业聚集,充分调动企业、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各方力量,加快建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品牌建设机制,形成品牌建设合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做亮民乐区域品牌,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