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620722059/2022-00388 | 发文字号 | |
关键词 | 发布机构 | 民乐县农业农村局 |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责任部门 | 民乐县畜牧兽医局 |
生成日期 | 2010-10-26 15:37:22 | 是否有效 | 是 |
加快畜牧业发展是“十二五”加速我县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迫切需要。畜牧业作为我县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民乐资源优势,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步伐,保障社会的有效供给和加快农民增收步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全县畜牧业发展实际情况,特编制2011—2015年畜牧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做为第一要务。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线,以草畜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心,以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把“畜禽三百万工程”建设作为重点,强化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品,加快畜产品转化增值。实行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养畜暖棚化、饲喂发酵化、群体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和服务社会化,有效地加快畜产品从提高数量向提高质量的转变,从一般性增长向竞争性增长的转变,促进和带动畜牧业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是加快畜牧产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建立畜牧产业市场经济体系,从开拓畜产品的精、深加工上突破,逐步形成发达的养殖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二是畜产品开发上坚持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相统一,在保持总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注重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和优化品种结构,通过加工增值提高畜牧产业的综合效益。三是在区域布局上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差异性,按照市场需求,分层次、有步骤地建设奶肉牛、肉羊、生猪和蛋肉鸡等生产基地,大力推进畜牧产业规模化。四是在市场建设上注重县内、市内市场的同时,实施外向型畜牧产业发展战略,逐步建立畜牧产业市场体系、标准化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五是健全和落实有关畜牧产业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规范行业管理,努力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
二、总体布局及基本原则
(一)总体布局
坚持走猪产业集中繁育分散育肥,牛产业分散繁育集中育肥,羊产业由游牧放养变舍饲养殖、集中育肥的路子。采取资金扶持、良种引进、科技服务等手段,促使大农业内部尽快走上“粮多-草多-畜多-肥多-粮多”良性循环的正确轨道。结合现有基础和资源优势,以一类地区六坝、民联、新天、南古为主的部分乡(镇)、村和工业园区大力发展肉牛、肉羊为主的草食畜,兼顾良种猪生产;以二类地区三堡、洪水、顺化、丰乐为主的部分乡(镇)、村大力发展良种猪生产,兼顾奶肉牛、肉羊、蛋肉鸡生产;以三类地区南丰、永固为主的部分乡(镇)、村大力发展牦牛、细毛羊,兼顾其他畜禽生产。并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加大畜产品精深加工力度和秸秆开发利用力度,促使上规模、上档次,走高起点、深加工、外向型的路子。逐步形成畜牧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布局,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在生产发展中,依靠科技进步,鼓励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品种,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加大畜牧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增加肉、蛋、奶单产水平和质量,提升畜牧业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根据我县经济建设对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立足我县畜牧业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现状,“十二五”期间,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五年和快速发展阶段,要紧紧抓住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机遇期,继续以“畜禽三百万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转变生产方式,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使良种繁育、饲草饲料开发、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草原生态保护等体系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实力和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良种繁育、饲料生产、疫病防治、畜产品加工和流通、畜牧业信息和技术推广体系,畜禽结构优化,畜产品质量明显改善。
主要目标:
全县牛、猪、羊、鸡饲养量分别在2009年实际完成4.169万头、27.02万头、32.04万只和92.05万只的基础上,2010年分别达到4.5万头、28.6万头、34.8万只和94万只, 2015年分别达到6.34万头、36.8万头、52万只和114.8万只, 年均分别增长8.7%、6%、10.4%和4.1%。牛、猪、羊、鸡出栏分别在2009年实际完成0.43万头、14.4万头、11.09万只和47.59万只的基础上,2010年分别达到0.5万头、15.5万头、12.3万只和49万只,2015年分别达到1.15万头、23.5万头、27.1万只和70万只,年均分别增长27.9%、10.5%、24%和7.8%。全县肉、蛋、奶总产量分别在2009年实际完成11358吨、1306吨和4579吨的基础上,2010年分别达到12280吨、1380吨和4600吨,2015年分别达到20565吨、1605吨和5331吨,年均分别增长13.5%、3.8%和2.7%。
牧业总产值在2009年实际完成2.379亿元的基础上,2010年达到2.93亿元,2015年达到4.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年均增长17.7%。牧业人均纯收入在2009年实际完成863元的基础上,2010年达到950元,2015年达到1400元,年均增长10.4%。
四、重点工作
(一)着力组织实施“21233”草畜产业开发工程
采取“政策引导、项目带动、资金扶持、部门帮扶、畜种改良、科技服务”等手段,加快标准化暖棚舍饲养畜。全力组织实施“21233”草畜产业开发工程,即:户均饲养2头牛、10头猪、20只羊、30只鸡、优质牧草种植3亩。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县建成“畜禽三百工程”建设基地,即:牛、猪、羊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只);杂优仔猪繁育100万头;优质生态鸡饲养量达到100万只。带动和发展新增养牛10头、养猪20头、养羊30只和养鸡5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分别达到1000户、2000户、3000户和4000户。
(二)大力发展“个十百运销贩运户”,强化畜产品市场流通
“十二五”期间,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畜产品市场中介服务组织,鼓励农民和其他经营者以资本、技术、管理和劳动资源联合,组建畜牧养殖专业协会和运销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贩运万头(只)以上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运销户10户,培育贩运5000头(只)以上动物及动物产品通运销户50户,培育贩运1000头(只)以上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运销户100户。保证动物及动物产品产得下、销得出、效益高。
(三)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继续贯彻“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工作方针,采取行政、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防治手段,狠抓动物“一疫、四瘟、四病、四虫”的防疫灭病工作,“十二五”期间,保证猪、牛、羊口蹄疫、猪瘟、鸡瘟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密度分别达到100%;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检测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上;其他疫病免疫及畜禽驱虫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上;动物免疫二维码标识佩带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动物及动物产品屠宰检疫率和产地检疫率均达到100%。积极实施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控制区战略项目,力争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四)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大招商融资力度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密切同上级对口单位和计划、财政等部门的联系,对看准了的项目,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去争,竭尽全力,百折不挠地去拼,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决心,狠抓项目建设,夯实草畜产业发展的后劲。
五、重点建设项目
针对我县畜牧业发展关键问题,我县2011年—2015年重点组织实施七大体系建设项目。
(一)建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建立培育、推广、利用协调发展的良种繁育体系,全面提高我县畜禽良种的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和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转变,改革畜禽良种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努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畜禽良种产业化进程。
1.肉羊良种场建设项目
为了全面提高肉羊品质和良种供应能力,拟计划在工业园区建设肉羊良种场1个,引进陶赛特、萨福克、德克赛尔和波得代等肉羊品种各20只,在纯繁的基础上,开展以常温人工授精技术为主的杂交改良,确保肉羊产业的开发质量。达标后年饲养肉羊达到500只,共向社会提供合格种羊2000只,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种羊引进、设备仪器购置、饲草生产基地建设等,计划总投资3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投资250万元,地方配套50万。
2.种猪繁育场建设项目
在县畜牧良种场发展的基础上改(扩)建种猪舍10幢、100间,2800平方米,兽医防疫、化验、采精、人工授精室10间、350平方米,排污管道500米,暖气输送管道1500米及配套建设500立方米沼气工程;购置猪舍配套设施、人工采(授)精设备、粪污处理设备及其他配套设备192台(套);引进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瘦肉型祖代种猪各30头(其中:种公猪各10头,种母猪各20头),年生产优质父母代种猪1000头以上。饲养良种基础母猪200头,繁殖优质商品仔猪3500头以上。计划总投资35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投资300万元,地方配套50万。
3.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县建设项目³
计划在六坝镇、新天镇、南古镇、顺化乡、三堡镇、洪水镇,6个乡镇建设18个标准化规模养猪示范小区,改造完善良种猪人工授精室600平方米,并配套购置人工授精设施设备、完善粪污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培训良种猪人工授精技术员60人。实施“一点采精,多点授精,鲜精大倍稀释,全方位开展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全面提高生猪良种化程度。达到全县年生产杂优仔猪150万头以上,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该项目建设需投资480万元,其中:申请省级财政补助投资300万元,地方配套50万,自筹解决30万元。
4.蛋、肉鸡父母代场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在有条件的乡镇计划建设规模在30万套以上的蛋鸡父母代和肉鸡父母代繁殖场1个,不断扩大蛋种和肉种商品代生产规模。主要建设内容为:基础设施建设、种禽引进、防疫及仪器设备购置等,计划总投资2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投资180万元,地方配套20万。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是现代化畜牧业的基础保障,建设新型的良种繁育体系,科学高效地选育和推广适应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且生产性能高的优良畜禽品种,必须要坚持“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发展目标,努力提高良种化程度,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要加强对畜禽良种工程的组织领导与协调,依据种畜禽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法规的要求,有计划、有目标地引入国内外、省内外优良畜品种,促进保种、制种和杂交利用工作,充分发挥优良畜的遗传特性,加快良种工程建设,推动畜牧业快速发展。同时,加强对畜禽良种工程的组织领导,坚持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结合,加大对良种建设的投资力度,坚持引进与培育、保护与开发、科研与开发、培育与推广相结合,提高种畜质量,增强供种能力,加快良种步伐推动种畜禽产业化发展。
二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扶持种畜禽产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关规定,增加财政对种畜禽的支持力度,从资金投入、建设用地、招商引资、减免税收、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给予扶持,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和鼓励多元投资,积极投身畜禽产业。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项目化管理,产业化经营,调动国家、集体、个人的一切力量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经营机制灵活的良种繁育体系。
三要完善经营机制,推动种畜禽产业化进程。在新的形势下,种畜禽的生产经营必须与市场经济的原则相适应,鼓励多方投资,多元化经营,谁投资、谁管理,谁经营、谁受益,正确处理种畜禽管理与生产发展的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经营机制,对合法经营的种畜禽场(户)一视同仁,扶优扶强,充分调动种畜经营者的积极性,着力推动种畜禽产业化进程。
四要提高育种水平,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胚胎移植技术、细管冻配技术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采取科研与开发、培育与推广结合,缩短育种世代间隔,提高育种的科技含量,加速新品种的培育、繁殖与推广和普及。
(二)完善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体系
以省委、省政府实施的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张掖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为契机,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牧业强县和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
1.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
2011—2015年年均拟新建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3个,年均修建标准化暖棚牛舍360间、8000平方米,自繁和贩运引进良种基础母牛450头,形成年饲养肉牛1000头、年出栏肉牛500头的规模。配套建设兽医防疫室、冻配室、饲草料调配室、饲草料加工设备、秸秆青贮(氨化)窖(池)和粪污无害化(沼气池、氧化塘)等处理设施。
2.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
2011—2015年年均拟新建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3个,年均修建标准化暖棚羊舍450间、9900平方米,自繁和贩运引进良种母羊600只、种公羊30只,形成年饲养肉羊3000只、年出栏肉羊1500只的规模。配套建设兽医防疫室、配种室、饲草料调配室、饲草料加工设备和粪污无害化(沼气池、氧化塘)等处理设施。
3.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
2011—2015年年均拟新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4个,年均修建标准化暖棚猪舍600间、12000平方米,自繁和贩运引进良种基础母猪600头,形成年产活杂优仔猪10000头、年出栏瘦肉型商品猪5000头的规模。配套建设兽医防疫室、人工授精室、饲料调配室、饲料加工设备和粪污无害化(沼气池、氧化塘)等处理设施。
肉牛、肉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要根据“因地制宜、科学引导、政府扶持、群众自筹、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圈舍建设、统一引进良种、统一组织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疫病防控、统一销售产品,农户分户经营”的要求,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走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同时,充分考虑水源、交通、防疫、环境污染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分步实施。减少资源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建设秀美家园。该项目需总投资7800万元,以国家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为引导,农户自筹为主,县财政每年列入一定比例的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投入,主要用于良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饲草料加工机械购置、秸秆青贮(氨化)窖(池)和粪污无害化(沼气池、氧化塘)处理等建设内容的补助。
4. 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建设项目
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在现有40%的基础上提高35%,达到75%以上;建成优质牧草生产基地12万亩以上;建成年加工20万吨的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个;年均发展 30头以上的肉牛育肥户10户,10头以上的肉牛育肥户50户。修建青贮窖(池)2000立方米、秸秆氨化窖(池)19000立方米;配套购置93RQ-60型秸秆揉切机2台、TMR搅拌喂料设备2台、9FZ-40多功能秸秆粉碎机130台、200kg液氨氨瓶50个、小型推料车40台。总投资3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50万元,地方配套50万元。
(三)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关系到现代畜牧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今后要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制定“卫生消毒、免疫接种、疫情报告、疫情监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活畜禽出入场、病死动物及其带病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兽医实(化)验室监测、化验”等兽医卫生管理制度,着力提高动物疫病防控的能力和水平,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1.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域性)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建设项目
建成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实验室基础设施600平方米,购置必备的疫情测报仪器设备169台(套)。项目总投资140万元,需中央投资122万元,地方配套18万元。
2.省级扁都口公路动物调运检疫检测站建设项目
新建扁都口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业务用房200平方米、动物隔离场500平方米,购置检疫检测仪器设备34台(套)。项目总投资120万元,需中央投资104万元,地方配套16万元。
3.村级兽医诊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依据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控制战略项目的实施,加大村级兽医诊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每个村级兽医诊所新建业务用房60平方米,购置必备的诊疗设备和器械12台(件)。每村培训村级兽医专业人员2人,每村需投资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万元,地方配套1万元。项目需总投资74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20万元,地方配套124万元。
(四)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
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畜产品质量监测站等机构办公、实(化)验室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必备的检测仪器设备等。
项目总投资350万元,需中央投资300万元,地方配套50万元。
项目建成后,将在全县范围内对种畜禽和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销售、使用各个环节及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全方位的监测检验,有效地监控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将建成一批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小区),对全县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增强竞争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构建草原生态系统及饲草饲料生产体系
1.退牧还草项目
一是在南丰、永固、民联、洪水4个乡镇18个村的25°坡耕地实施生态型退牧还草10674公顷,并实施围栏禁牧;二是在南丰、永固、洪水、顺化、新天、丰乐6个乡镇27个沿滩村退牧还草11000公顷;三是在退牧还草及围栏禁牧的有关村组建造标准化暖棚畜舍12万平方米,舍饲养畜达到15万个羊单位。
该项目投资期限2011-2015年,共需投资18880.1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000万元,地方配套投资3880.18万元。
2.草原生态保障体系建设项目
建立健全县级草原监理站1个,建立乡级草原监理站10个,建立草地生态监测点5个,建立草原鼠虫病害测报点(站)5个。
该项目投资期限2011-2015年,共需投资12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0万元,地方配套投资20万元。
(1)草原监理站建设投资100万元;
(2)草原动态监测点投资10万元;
(3)草原鼠虫害测报点:投资10万元。
3.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防治项目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监测基础设施和监测配套设施;二是有害生物监测、检疫设备:包括有害生物科研设备和检疫设备;三是防治器械及药品:包括防治器械和防治费用;四是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每年防治草原鼠害3000公顷、草原蝗虫防治10000公顷、其他病虫害防治1000公顷;五是培训业务技术骨干200人(次)。
该项目投资期限2011-2015年,共需投资2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0万元,地方配套投资50万元。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加大草原有害生物监测、检疫和防治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加强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强化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预报,积极开展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控制有害生物大面积蔓延危害,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健康。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对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
加快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中央一再强调,畜牧业是农业中的一个大产业,是结构调整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实践证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畜牧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从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切实提高对畜牧业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感的认识,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全面提升整体素质和水平,以适应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新形势的需要。
(二)大力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
坚持“讲究效益、发挥优势、适度规模、调改结合、点面并重”的原则,顺应消费需求,适应市场变化,做好畜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工作。首先,加强良繁良改体系建设、稳定生猪生产,大力推广“三元”杂交和配套体系建设,生产无公害优质肉猪,不断实现“一稳两提高”的发展思路(稳定数量,提高瘦肉率、品质和出栏率,降低养猪成本、提高农民养猪的经济效益)。其次是因地制宜,突出发展节粮型、草食型畜牧业。种草养畜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之一。突出加快发展草食肉牛、肉羊生产,把市场“亮点”(地方品种)转化为生产中的“热点”,把发展种草养畜、农作物秸秆加工开发利用作为畜牧业的大产业来抓。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努力提高优质畜的商品率和出栏率。第三,选择培育无污染的优质地方品种,建立起一批有市场、有特色的良种畜禽商品生产基地,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积极鼓励大中型龙头企业,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进入养殖业,并适应市场化融资,实行投资多元化、经营多样化,不断调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
(三)全面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畜牧产业化经营是畜牧业商业化、专业化、现代化、牧工商、产加销的整体协调:一是明确市场,发挥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大小、变化来决定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处理好适应和开发的关系,树立创新思想和名牌战略。二是抓好区域化主导产业的开发建设。依据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确立主导产业和优先发展重点,做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规模经营。三是从实际出发,积极培育地方品种,做到一头连基地农户、一头连市场和消费者,使生产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四是完善产业化运行机制,通过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养殖者合理获益。五是强化服务功能,建立完善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动物及动物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减轻农民负担,实现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良性循环。
(四)依法治牧,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在全社会加大涉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对《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依法治牧、严格管理、严厉查处违法行为,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对重点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切实保护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加强动物疫病的监测和防控机制,加强畜禽屠宰的产前检疫和宰后的检疫(验),确保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安全,促进产品外调外销,保护人畜健康,保证“菜篮子”工程的安全实施。
(五)科技兴牧,全面实施科技增效计划
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性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过渡,科技进步是决定性因素。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广和普及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畜牧科技含量,重点推动和普及“三元”生猪杂交技术、优质肉牛、肉羊生产技术、适度规模饲养技术、种草养畜等实用技术,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提高科技对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同时,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实用科技培训和宣传,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实施科技兴牧增效计划,保证现代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
(六)切实加强领导,抓好队伍建设
首先,要大兴学习之风,努力提高队伍素质。一是继续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理论,深刻领会党对畜牧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二是认真学习涉牧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执法水平,严格依法治牧。三是学习以畜牧兽医知识为主的科学技术,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轮训(或分散、或集中、或以会代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四是大兴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之风。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和当前的头等大事,针对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对策措施。
(七)积极争取支持,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
一是争取国家投资和财政资金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良繁体系、饲料检测体系、疫病监测防制体系、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等。二是加大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每年有2—3项骨干项目立项。三是引导养殖者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水平,使养殖业发挥最好的经济效益。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汇集全社会资金力量,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