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文化

张掖市民乐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走更远

索引号 620722039/2023-00209 发文字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民乐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民乐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生成日期 2023-06-13 15:01:05 是否有效

顶碗舞、木塑画、秦腔、四家武术……一批丰富多样、具有浓郁民乐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越来越被人熟知;这些历史的沉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让大众近距离感受到了民乐优秀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

近年来,张掖市民乐县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利用民乐县非遗项目、非遗传习基地、文创产品,多角度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深挖非遗文化内涵及市场价值,打造一批“非遗+旅游”的文旅融合景点,研发非遗旅游文创产品,让游客“留得住,带得走”。

“现在我的作品已经在张掖市境内很畅销了,下一步就是要让木塑画走出民乐,走出张掖,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我的作品。”木塑画作为一门独特的手艺,已经在苏永生家中传承了数十载。从祖辈手中接过这门手艺后,苏永生不满足于传统木塑画陈旧单调的立意和内容,开始结合当前的生活和环境创新出以素雅厚重、清新愉快为主基调的全新木塑画内容,改良创新后的木塑画以其做工精巧、立意深远、栩栩如生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

苏永生木塑画是民间纯手工工艺技术,其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经历割、漂、刮、碾、烫、熏等多道工序,制作精细而繁琐,过程漫长而艰辛,对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木塑工艺画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极富现代装饰性和欣赏性,最能体现和展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精巧技艺和聪明才智。

“一幅完整的木塑画需要近两天的时间才能绘制完成,因为制作精美、艺术价值高,一直供不应求。”苏永生说。

民乐县东街社区居民沈凤英虽然和苏永生同样是非遗传承人,但是沈凤英的这门手艺不是家传,而是她坚持了二十多年的爱好。2000年,沈凤英接触到了手工刺绣这门技艺,凭着从心底里对这门手艺的热爱,沈凤英开始坚定地走上了手工刺绣这条路。

“刚开始主要就是个人爱好,别人做个啥自己也要千方百计模仿着做点啥,也没人教,自己想着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沈凤英说,“坚持了二十多年,慢慢地越做越好了,渐渐也有了技术了。”

如今已经72岁高龄的沈凤英不希望自己深爱了20年的手工刺绣悄然走进历史,她想将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通过多方沟通协调,沈凤英终于带着她的手艺走进了学校,走进了青年一代中,希望通过他们让手工刺绣走向更加青春的未来。

“我被聘为职教中心的课外辅导员,也带了20多个学生,希望通过我的传授,能把手工刺绣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它、了解它。”沈凤英满怀信心地说。

近年来,民乐县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传承活动,在县域内各中小学开展顶碗舞、木塑画、麦秆画、秦腔、四家武术传承活动,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同时积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加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张交会、敦煌写经展等活动,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积极打造一批优秀的文化阵地,广泛开展文化展览、民俗展演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持续加强对具有民乐特色的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介力度,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兴文化,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民乐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杨向荣介绍说。

至目前,民乐县共有省级非遗项目4项、市级非遗项目31项、县级非遗项目58项,省级非遗传承人3人、市级非遗传承人63人,县级非遗传承人149人。建成非遗传习所7个,传习点3个。